时代奇葩张铁生前脚是英雄、后脚是罪犯,如今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随着社会不断进步,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,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有志青年跨越阶级、改变命运最有力的通行证。凡是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年轻人,如今回忆那些点滴时依旧难掩唏嘘,或
随着社会不断进步,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,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有志青年跨越阶级、改变命运最有力的通行证。凡是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年轻人,如今回忆那些点滴时依旧难掩唏嘘,或是心中不平,或是捶胸跺足,或是满怀感念……
可见高考在我国的地位之高,影响之深远。然而,就是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,有些人却对此颇多非议,甚至选择背道而驰:控诉高考的农家女蒋多多,安徽考生徐孟南……
他们可谓是红极一时的“反叛者”,赚足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,可很快也不过是沉寂下去,成为普通人中的一粒小小石子,甚至连生活基础都无法保障。
就在如此不容置疑的高考制度下,张铁生可谓是一朵时代的奇葩,他在高考交白卷后,不仅被心仪大学破格录取,还在后半生发家致富,彻底地从贫农逆袭成富豪,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。
张铁生出身农村,仅有初中文凭,由于为人直爽,能力突出,在下乡插队期间被推荐为生产队小队长,且成功赢得了1973年大学文化考试的机会。
可是,一个学识浅薄的农民又怎么应付得了铺天盖地的专业知识?果不其然,在理化考试中,他仅仅会做三道小题,相当于交了白卷。最后的三科总成绩甚至还不满100分,理化更是惨不忍睹,仅仅得了六分。
或许是老天垂青,又可能是歪打正着。写完考卷的张铁生自知技不如人,遂当机立断,在考卷空白处写下洋洋洒洒的“致尊敬领导的一封信“。
信中表达了自己“由于劳动的本质工作而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,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“,甚至还慷慨陈词”对那些多年来逍遥法外,浪荡生活的书呆子感到不满,考试全被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。“
此信一出,四下哗然。杂志和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件事,并对张铁生“交白卷,反潮流“的英雄行为赞不绝口。
在那个以重视生产大于文化教育的特殊时代,张铁生的这封自白可谓是写到某些领导者的心坎里。很快,他收到了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并在两年后成功当选为第四届人大常委。那一年,张铁生仅仅25岁。山穷水尽,柳暗花明
事实上,这传奇般的破格录取掺杂了太多阴谋,张铁生连同他的“反潮流“论调不过是迎合时势的棋子,一旦树倒猢狲散,风向标变了,矛头纷纷就都指向了无辜的张铁生。
果不其然,在他大学生活的第三年,张铁生被判了15年重罪,锒铛入狱。一朝前程似锦的有为青年成了重罪犯,换谁都难以接受,更何况是对罪行毫不知情的张铁生。
眼看着生活即将把他打入暗无天日的牢笼,张铁生痛苦万分。所幸的是,他的希望还没有全部完结。
早在刚步入大学的那一刻,张铁生就遇到了一生中唯一的爱人,也是他的同班同学董礼平。两个人年纪相仿且都是知青出身,因此格外亲近。三年间的朝夕相处、点点滴滴,无声无息地促成了两人珍贵的情谊。
在张铁生被捕入狱的那一天,初恋情人董礼平不顾外人的风言风语,独自相送。在她毕业后,张铁生又被送回母校进行批斗,护送他的还是董礼平。
哪怕是在服刑期间,董礼平也一心一意地盼望着张铁生归来的那一天,这份深沉而坚定的感情让张铁生感动不已,也正是这万般思念和柔情,陪伴着这个失意男人熬过了漫长而煎熬的15年。
15年转瞬即逝,却留不住镜中朱颜。等到张铁生出狱,董礼平已经是快四十岁的中年妇女,张铁生也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。两个人隔着遥远的岁月,好像两个陌生人在互相问候,却仍然在彼此的眼里看到了当初的美好。
激情不再,守候和陪伴却始终留存,足以支撑两人走完余下半生。经历风风雨雨后,同年,张铁生和董礼平终于步入婚姻殿堂。15年的等待和期待终究没有错付,盼来的是相伴到老,幸福美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