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回避争议的《觉醒年代》,主旋律影视剧的破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在B站,一条以《觉醒年代》片段为主要素材的混剪视频播放量超过200万,弹幕近7000条;在抖音,剧中陈延年、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死的片段,点赞超过20万。“他们总是笑着赴死,因为
在B站,一条以《觉醒年代》片段为主要素材的混剪视频播放量超过200万,弹幕近7000条;在抖音,剧中陈延年、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死的片段,点赞超过20万。“他们总是笑着赴死,因为见过真理的人知道最终的胜利会属于谁。”一条留言写道。
继《大江大河2》《山海情》之后,同为主旋律题材的《觉醒年代》也出圈了。没有流量与鲜肉演员,也没有热搜预定,大结局之后,其凭借口碑扩散至更广泛的观众群体,引发热议。这部红色题材的影视剧,豆瓣评分高达9.2分,领跑各大卫视黄金时段收视率榜单,口碑与收视表现都十分亮眼。
一百年前,在国家风雨飘摇、军阀连年混战、饿殍横死街头的至暗时刻,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、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前途艰难求索,舍生忘死。《觉醒年代》聚焦陈独秀、李大钊等思想先驱的人生,围绕《新青年》杂志的创办过程,铺陈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,再现那个追求真理、燃烧理想的岁月。
红色题材也能如此诗意
《敬告青年》《青春》《文学改良刍议》《狂人日记》……蔡元培的任职演说、新旧文化的学术争鸣、李大钊的演讲《庶民的胜利》,那些曾经鼓舞一代人的文字、声音,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: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类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,资以乐其无涯之生。”穿越历史,百年前新青年们的理想与信念,与今天的年轻人实现了情感共振。
那些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思想家、革命家,曾被一次次搬上银幕,他们的影视形象深入人心,对于《觉醒年代》主创而言,也需要思考如何把角色塑造得更立体、更饱满。《觉醒年代》导演张永新此前在采访中提到,本剧的创作难度在于需要精准还原时代氛围,呈现出一个有呐喊、有热情、有力量的觉醒年代。
《觉醒年代》让更多观众认识到,原来主旋律也能拍得如此人性化,如此诗意和荡气回肠。在资深影评人谭飞看来,该剧以陈独秀为主角,是比较大胆的选择。他向第一财经表示:“《觉醒年代》里完全没有回避争议,而是将他惊世骇俗的言行都表现出来,这是与众不同的。”在他看来,《觉醒年代》的成功与破圈,其重要原因在于展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,把每个伟大的人物当成“人”来书写,而不对历史人物做非黑即白的判断,对陈独秀、鲁迅、胡适、辜鸿铭、蔡元培等人的描摹比较客观。“因为真实,才更有力量。”
剧集不仅对观众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再现,也对陈独秀的两个儿子,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延年、陈乔年的人生予以浓墨刻画,两个年轻人的热血、正直与良善,为信仰视死如归的坚定,令今天的同龄人为之震撼。在谭飞看来,这条叙事线索的重要之处在于,它不仅能够与今天的年轻人展开对话,还展现了父子从冲突到思想路线的合二为一,体现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,寻找出路的复杂和艰难。
在这部剧集中,主创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质做了出场设计,让人们看到了不拘小节的陈独秀、包容睿智的蔡元培、平实淳朴的李大钊等精神领袖。他们从历史书中走出来,被塑造成为有风骨有血肉的人,走进今天观众的内心。不少观众评论表示,自己是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了解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的精神品格,以及他们之间的肝胆相照和革命情谊。
除了人物群像的描摹,充满生活气息的妙笔也成为支撑宏大叙事的血肉:荷叶黄牛蹄、涮羊肉、花生、瓜子……那些烟火气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底色。此外,主创在细节上也精益求精,通过人物的微表情,描绘了他们面对历史抉择的内心波澜,以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以审美体验,穿越历史烟尘,展现了那个风雨如晦、绝望与希望共存的时代。
剧集还原了鲁迅小说《药》中的场景,呈现了一个几近“无药可救”的残酷现实:菜市口砍头,蘸了人血的馒头可以救命,乞讨者、遗老遗少都是那个时代的看客。我们也能看到,在这样的绝望时刻,在茫茫大雪中,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,看到教育家为国家之未来求贤若渴;在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,新旧文化的论辩与争鸣,这些历史片段的再现,能够引发人们对今日之现实与未来的思考。
文章来源:《时代农机》 网址: http://www.sdnjbjb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1/9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