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思想如此伟大,为何春秋战国时期却不得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如果要问春秋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,相信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:礼制崩坏,社会秩序混乱,道德沦丧。在那个时代,没有任何人有责任平定天下、重整社会秩序,都可以冷眼旁观
如果要问春秋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,相信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:礼制崩坏,社会秩序混乱,道德沦丧。在那个时代,没有任何人有责任平定天下、重整社会秩序,都可以冷眼旁观世道的变幻。
但是,孔子却不这样认为,他觉得既然生在了这个时代,那么,就有义务和责任去拯救天下万千苦难百姓。为了达成目标,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征途,四处游说诸侯王。
今天,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的人生故事。
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,名丘,字仲尼,是鲁国陬邑人。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,还开创了儒家学派。此外,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权贵,他的爷爷是宋襄公第八代孙子孔防叔。当时,孔防叔迫于宋大夫华督的威胁,无奈之下,携全家逃到了鲁国。
在鲁国,孔防叔生下了伯夏,伯夏生了叔梁纥。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名武士,以勇猛闻名于诸侯之间。后来,叔梁纥和颜氏的一位女子成亲,生下了孔子。
就这样,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了。
都知道,孔子不仅满腹经纶,还心怀天下。
所以,为了践行自己心中的理想,他四处奔波周游于列国之间,逐渐成为了一位比较有名的学者。后来,他广收门徒,教学生以仁义。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,只要“束修”过,孔子就收其为弟子,比如:颜路、曾点、子路和伯牛等人。
根据传言,孔子有三千多名弟子,其中,有七十二位贤者。此外,在民间,孔子十分受人爱戴,不仅被尊称为孔“圣人”,还被供奉在高堂之中。其实,在孔子的一生中,他最热衷的是政治,以至于,后人将他奉为政治偶像。但是,纵观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在政治上不仅没有一帆风顺,还比较艰难曲折。
那么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
经过仔细的分析,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:
第一个原因:社会环境所致;
在西周时期,周天子是天下共主,掌控着国家实权。但是,自从周平王东迁以后,周王室就开始走向了衰亡之路。所以,此时的周天子只有天下共主的威名,并没有实权在手,难以控制各诸侯王。
而且,经过长期的奔跑,各诸侯王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权和能力。于是,一时间,群雄并起,割据天下,导致硝烟四起。此外,在这个时期,各个诸侯国都在思虑着如何搞垮和吞并别的诸侯国,壮大自身,成为中原霸主。因此,兼并战争频发不断,君王需要一些人才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意见。
如此一来,管仲、商鞅和张仪等人就很受君王欢迎,因为,他们提出的意见大多切合实际,比如:商鞅变法和张仪的合纵法。而孔子的学说却不一样,其侧重于道德教化。大家都知道,道德教化需要长期积累,从而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。因此,比起其它学说,孔子学说的竞争力相对较弱。
第二个原因:孔子的思想主张;
孔子主张“礼”和“仁”。
在治国上,他认为“为政以德”,即:以道德和礼教来打理国家是最好的治国韬略。为此,孔子特意开创了一套关于“仁”的学说。在为人之道上,孔子提出“己所不欲,毋施于人”、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等重要思想。由此可见,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,礼说反映了礼制,即我们常说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。
然而,在和平时代,孔子的学说可能会产生作用,并得到发展。但是,在乱世之中,孔子的学说并不能让国家强大,也不能使天下合一。
因此,在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的学说很难得到发展。
第三个原因:孔子的个人“缺陷”。
其实,孔子的从政经历十分丰富,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。但是,他的个性和政治能力,却严重阻碍了他仕途的发展。
在个性上,孔子骄傲自负。当掌握实权的时候,他的学生曾提醒过他:“所谓的君子,应当不畏惧于祸难,不欢喜于福至。”对此,孔子认为:“我已经成为了人中龙凤,自然应该高兴一下。”此外,孔子心胸狭隘,难以容下他人。当掌控政权的时候,孔子曾买通刺客杀了与自己产生办学矛盾的少正卯。
文章来源:《时代农机》 网址: http://www.sdnjbjb.cn/zonghexinwen/2021/0518/1306.html